【转】新技术引进 | 消化内镜医生的“第三只眼”

时间:2021年12月11日     作者:英美达    浏览:907

近日,广西罗成县级医院消化内科在深圳大学总医院、中国IBD联盟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刘振宇博士的指导下应用了来自英美达的12-20MHz小探头超声内镜成功为多例消化道隆起型病变患者进行了检查。


小探头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大小、回声及来源层次,如同透视眼一般,穿透了粘膜看到病变周围情况,因此,被称为消化内镜检查的“第三只眼”。其对于消化道隆起疾病的评估和鉴别诊断具有明显优势,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指明了方向。这项新技术的开展也填补了县级医院内镜超声检查的空白。


刘振宇博士与该院消化内科副主任田金华

在为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


患者情况

患者,35岁,2年前在广西罗成县级医院消化内科及外院行胃镜检查,发现胃窦近幽门粘膜下隆起肿物,当时建议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但要辗转到省里大医院对于患者来说有诸多不便,因此一直未能到上级医院检查。近日患者自述餐后腹胀明显,再次到我院复查胃镜,进镜后发现患者原粘膜下肿物较之前明显增大,肿物堵塞了2/3幽门,刘振宇教授建议立即行超声内镜检查。


经超声诊断,考虑粘膜下囊肿,因此可以放心地做内镜下微创治疗,在刘教授的指导下消化内科副主任田金华主治医师利用内镜下穿刺灌洗治疗将囊液抽干净后肿物完全消失 ,解除了患者2年多来的焦虑,避免了患者赴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的麻烦,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治疗前内镜呈像

▲治疗后内镜呈像

▲疗后内镜呈像胃内肿物超声内镜下呈像胃


刘教授介绍,多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位于黏膜下,常规内镜下活检无法明确病变诊断,部分粘膜下病变CT表现相似,无法明确其性质。上消化道造影及CT很难发现较小的粘膜下病变,而小探头超声内镜(mEUS)将超声探头和内镜技术结合,既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黏膜表面病变,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及部分毗邻脏器,具有操作方便、分辨率高、成像清晰、安全性高等优点,已成为消化道肿瘤性疾病、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从临床的使用和需求来看,超声内镜下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大幅扩展了内镜的应用范围,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给科室和患者都带来了极大的重要意义。


转自:罗医宣传8213161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