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探头精准出击!4厘米尖锐铁丝穿胃壁入脾脏,温州市中心医院“双镜合璧”成功化解危局

时间:2025年07月09日     作者:英美达    浏览:15

精准诊疗,超声慧眼助破局

近日,一位饱受不明原因上腹部剧痛困扰的31岁女性患者小婷(化名),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求医之旅。在外院就诊时,腹部CT检查意外揭示其胃壁内藏匿着一个可疑的长条状异物。然而,常规胃镜检查却“扑了空”,在胃腔内未能发现任何异常,这令患者及家属心急如焚。得知温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林介军在复杂消化道异物及内镜诊疗领域享有盛誉,他们慕名火速转诊至温州市中心医院。


温州市中心医院


腹部CT明确提示异物位于胃壁内,并扎穿胃壁,部分已扎进脾脏,有内出血的风险,普通胃镜无法解决这一复杂问题。面对这一棘手病例,林介军主任医师团队高度重视。时间紧迫,病情复杂!林介军主任迅速联合经验丰富的麻醉团队,为小婷制定了周密详尽的急诊微创手术方案:“超声胃镜(EUS)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双镜联合技术。”

腹部CT显示


精准定位,超声慧眼助破局,双镜合璧,微创巧取解危疾

林介军主任首先进行细致的胃镜观察,确认了胃体前壁存在一处轻微的黏膜隆起伴凹陷,但这细微的异常极易被忽视。随后,潘达副主任医师操作超声胃镜进行深度探查。清晰揭示了病灶处的胃壁固有肌层以上的前三层结构显著增厚,尤以粘膜下层为著,局部呈现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团片影,提示局部肿胀炎症明显。更为关键的是,超声影像中敏锐地捕捉到一条贯穿其中的高回声细影,为下一步内镜下剥离提供了方向跟信心。  


面对异物深藏胃壁、且尖端已穿透胃壁的高风险复杂病情,传统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林介军主任果断决策,依托双镜联合技术的核心优势展开操作,超声胃镜反复提供动态、精确的定位指引,清晰显示异物位置、深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确保每一步操作都“有的放矢”。在超声的精准引导下,林介军主任娴熟运用ESD技术,如同“地质勘探”般,对覆盖在异物上方的胃壁粘膜及粘膜下层组织进行精细、可控的逐层分离。这一过程要求极高的稳定性和毫米级的精度,以避免损伤异物周围的重要血管和深层组织。当覆盖物被成功打开,一根令人触目惊心的长约4厘米的尖锐铁丝终于暴露在视野中,并被完整、安全地取出,这一操作彻底消除了其可能引发致命性内脏损伤、大出血或腹腔感染的风险。手术过程顺利,完美体现了超级微创治疗(Super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 SMET)的理念。

攻克难点,引领区域新高地

林介军主任在术后分析中指出,此病例极具挑战性,异物完全嵌顿于胃壁内,常规胃镜视野下完全“隐形”,极易漏诊。异物滞留时间较长,消化道破口可能已被正常的内皮组织覆盖包裹,进一步增加了定位和辨识的难度。异物已部分穿透胃壁,操作稍有不慎即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微小病灶的精确定位和毫米级的微创操作,对内镜医师技术和设备要求极高。


“双镜联合技术(EUS+ESD)”的成功应用,正是攻克此类罕见疑难病例的利器。超声胃镜(EUS)能穿透胃肠管壁,“透视”发现壁内及壁外的异物,提供无与伦比的定位信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则提供了在直视下进行精细解剖和微创取物的能力。二者的无缝结合,为患者提供了最优的微创、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


小探头EUS结合了内镜和超声的双重特点,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腔内形态,同时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获得管道壁层次及消化道周围脏器如纵隔、胆胰、腹腔及盆腔等腔外病灶的组织结构特征。

因此称“内镜医生的第三只眼”,弥补了普通胃肠镜无法探及黏膜下层的病变性质和周边脏器的病变的缺陷。

文章来源:温州市中心医院就医助手